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专家论坛

  • 人工智能在智能医疗保健中的应用研究

    王祖恒;韦春梦;鲁文浩;李筱;王富博;

    人工智能(AI)赋能的医疗健康系统通过整合多阶段时序数据、多模态影像特征及多维度生物信息学参数,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持续优化临床实践范式并驱动医疗体系变革。本研究系统阐释了AI技术及基于大规模临床数据构建AI医疗模型的框架,继而论证了采用闭环数据迭代机制提升模型性能的研究路径;随后,详细介绍基于AI医疗保健的发展路线图。特别地,本研究以前列腺癌为例展示了AI医疗中的未来应用,描绘了AI技术在疾病筛查、诊疗决策及预后评估中的实施路径。基于上述研究,创新性地提出智慧医疗“数字人”概念模型,该模型通过融合动态生物特征数据与电子健康档案,为个体化健康管理提供理论框架。我们相信,持续演进的AI技术将通过重构诊疗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及创新服务模式,全面重塑未来医疗生态系统。

    2025年01期 v.42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基础研究

  • 光动力疗法对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昝艳;黄力毅;宣伟军;甄秀梅;何丽霞;尹行建;

    目的:探索碘化钾(KI)联合亚甲基蓝(MB)介导的抗菌光动力疗法(aPDT)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及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以MDRAb、XDRAb菌株为实验对象,在10 J/cm~2光能量密度照射下,亚致死量的aPDT对MDRAb、XDRAb进行不同次数的光动力干预。通过结晶紫半定量法测定aPDT干预不同次数耐药菌生物膜形成。比较aPDT对MDRAb、XDRAb不同干预次数之间生物膜的表达量,探索KI联合MB介导的aPDT对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在10 J/cm~2光能量密度照射下,亚致死量的aPDT对MDRAb、XDRAb进行多次干预后,生物膜表达量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干预7次比干预1次生物膜表达量显著下降(P<0.001),干预1次与干预4次、干预4次与干预7次相比生物膜表达量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KI联合MB介导的aPDT使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的形成能力下降,aPDT连续干预7次可显著抑制耐药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可减少耐药菌的体外生物膜形成量。

    2025年01期 v.42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RAB11A异常高表达促进鼻咽癌侵袭能力

    周禄;杨艳平;周晓慧;张哲;

    目的:探索RAB11A在鼻咽癌(NP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NPC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使用公共数据库GEO比较RAB11A在NPC组织和正常鼻咽上皮组织(NNE)中转录水平的差异,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RAB11A蛋白表达水平。使用siRNA和过表达质粒分别在NPC细胞中敲低和过表达RAB11A。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相较于NNE,RAB11A在NPC中呈高转录和高蛋白表达水平(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RAB11A mRNA诊断NP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8(95%CI:0.667~0.829),并且mRNA表达水平越高的患者生存时间越短(P=0.000 63)。此外,敲低RAB11A可以显著抑制NPC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反之过表达RAB11A则可以显著增强NPC细胞的侵袭能力(P<0.01)。结论:RAB11A是NPC潜在的肿瘤促进因子,可能为NPC的有效诊断和预后预测分子标志物。

    2025年01期 v.42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 肝脏特异性LCMT1基因敲除对小鼠糖脂代谢和学习记忆的影响

    陈思宏;唐婷婷;蔡海青;王新航;王名鸿;彭阳;张敏华;韦美方;朱聪睿;张静;李晓莹;陆彩玲;唐深;李习艺;

    目的:探讨肝脏特异性亮氨酸羧基甲基转移酶1(LCMT1)基因敲除对小鼠糖脂代谢和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的雄性野生型(WT)小鼠和肝脏特异性LCMT1基因敲除(L-LCMT1KO)小鼠,普食饲养至16周龄,每组10只,记录小鼠的饮食情况和体重变化。通过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实验比较两组小鼠肝脏LCMT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收集小鼠肝脏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在16周龄时用疲劳转棒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分析两组小鼠的运动能力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检测空腹血糖水平,葡萄糖耐量实验观察糖代谢情况;称量小鼠的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比较两组小鼠的脂肪重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两组小鼠的血脂代谢情况;RT-qPCR检测肝脏PPAR-α、SREBP-1c、Abca1、LDLR基因表达。结果:与WT小鼠相比,L-LCMT1KO小鼠的饮水量、进食量、能量摄入及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CMT1KO小鼠肝脏LCMT1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脏HE染色和血清肝功能结果显示,与WT小鼠相比,肝脏LCMT1敲除对肝脏组织形态和血清AST、ALT水平无影响(P>0.05),不损害肝功能。行为学结果显示,与WT小鼠相比,肝脏LCMT1敲除不会引起小鼠运动和平衡能力的障碍(P>0.05),且可增强学习记忆能力(P<0.05)。糖代谢结果显示,L-LCMT1KO小鼠保持正常血糖水平和葡萄糖耐量(P>0.05);脂代谢结果显示,与WT小鼠相比,L-LCMT1KO小鼠皮下脂肪含量、内脏脂肪含量、TG水平及LDL-c水平无变化(P>0.05),而TC水平和HDL-c水平升高(P<0.05),TG/HDL-c比值降低(P<0.05),脂肪生成因子SREBP-1c表达下降(P<0.05)。结论:L-LCMT1KO对小鼠的血糖调节和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可增强其学习记忆能力,肝脏特异性LCMT1基因敲除可能通过上调HDL-c水平并下调肝脏SREBP-1c表达,从而调控胆固醇代谢途径,进而影响学习记忆能力。

    2025年01期 v.42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 多西环素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氧化应激损伤的抑制作用

    王力之;邹文进;

    目的:观察多西环素(Doxy)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氧化应激损伤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20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Doxy组,每组68只。正常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Doxy组大鼠建立左眼角膜碱烧伤模型。建模成功后正常组不做任何治疗,Doxy组予5.0 g/L Doxy眼液点眼,模型组予眼液溶媒点眼。分别于碱烧伤后的第3、第7、第14、第21天观察计算角膜炎症指数、新生血管面积和角膜浑浊度评分,角膜取材后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变化;利用化学荧光法、硫代巴比妥酸(TBA)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角膜组织活性氧(ROS)、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含量。结果:碱烧伤后的第3、第7、第14、第21天,Doxy组角膜炎症指数、新生血管面积、角膜浑浊度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碱烧伤后的第3、第7、第14、第21天,Doxy组角膜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新生血管形成数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且胶原纤维排列更为规则。碱烧伤后的第3、第7、第14天,Doxy组ROS、MDA、8-OHdG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但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碱烧伤后的第21天,Doxy组ROS、MDA、8-OHdG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其中ROS含量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oxy组MDA、8-OHdG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oxy可以有效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的氧化应激损伤,并可能与抑制角膜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

    2025年01期 v.42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 溴氰菊酯诱导海马神经元MEK/ERK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致小鼠神经行为障碍

    吴敏嘉;陈阳;马佩璇;韦乐幸;潘雯;邓雅琴;陈维奇;黄晓薇;

    目的:探究MEK/ERK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在溴氰菊酯(DM)短期暴露致神经毒性的潜在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将40只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M低剂量组(4.5 mg/kg)、DM中剂量组(9.0 mg/kg)和DM高剂量组(18.0 mg/kg),连续灌胃30 d,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玉米油。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苏木精—伊红(HE)及尼氏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测定MEK1/2和ERK1/2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Bax、细胞色素(cCyt-c)、Cleaved Caspase3、Caspase3、MEK1/2、p-MEK、ERK1/2和p-ERK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M高剂量组逃避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DM中、高剂量组穿越平台次数均显著减少(P<0.05)。HE染色和尼氏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M各剂量组海马神经元出现变性坏死,尼氏小体减少。与对照组相比,DM各剂量组Bax、Cyt-c和ClCaspase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DM高剂量组MEK1和ERK2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DM中、高剂量组MEK2和ERK1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均P<0.05);DM中、高剂量组p-MEK/MEK1/2蛋白表达比值增加,DM高剂量组pERK/ERK1/2蛋白表达比值减小(均P<0.05)。结论:DM经口短期暴露可致小鼠神经行为异常,海马神经元损伤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MEK/ERK信号通路异常激活有关。

    2025年01期 v.42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基于粪便代谢组学探讨当归—桂枝配方颗粒干预寒凝血瘀证的作用机制

    余纪蔚;冯琳琳;王倩怡;农运园;黄淑琳;潘诗翰;韦锦斌;苏志恒;

    目的:基于1H-NMR粪便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当归—桂枝配方颗粒(DGK-GZK)干预寒凝血瘀证(BSS)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SD雌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DGK-GZK组。通过大鼠体重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评价DGK-GZK干预血瘀的疗效,同时收集各组大鼠第14天的粪便样本,进行1H-NMR代谢组学分析,从代谢层面上阐明BSS的发病机制和DGKGZK干预BSS的调控机制。结果:与模型组比较,DGK-GZK组大鼠在给予药物干预后体重降低减缓,同时血液流变学显著回调(P<0.01);粪便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模型组的代谢轮廓在第14天与空白组明显区分,而DGK-GZK组的代谢轮廓与模型组分离并趋于空白组,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共筛选出了15种与BSS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丁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等通路,而DGK-GZK组可显著回调这7种生物标志物(醋酸盐、丙氨酸、甜菜碱、丁酸盐、亮氨酸、丙酸盐、苏氨酸)(均P<0.05),主要调控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丁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等途径的紊乱。结论:BSS是一个动态而缓慢的发展过程,DGK-GZK可通过回调不同代谢物而改善BSS。

    2025年01期 v.42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 CDC7在骨肉瘤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生物学功能

    陈培钧;满雨楠;何明为;梁步敏;贺茂林;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7(CDC7)在骨肉瘤(OS)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对OS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的mRNA芯片数据分析CDC7在OS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人成骨细胞(hFOB1.19)和OS细胞(HOS、U-2 OS、MG63)中CDC7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39例OS组织及8例癌旁正常组织中CDC7蛋白的表达。利用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评价CDC7在OS中的诊断效能。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CDC7表达对OS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OS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使用小干扰RNA(si-CDC7)转染HOS细胞,通过CCK-8、EdU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多个GEO数据集表明,CDC7在OS中的表达上调(P<0.05)。与hFOB1.19细胞比较,HOS、U-2 OS、MG63细胞中CDC7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正常组织比较,CDC7蛋白在OS组织中表达上调(P<0.001)。CDC7对OS具有良好的诊断潜力(AUC=0.73,95%CI:0.69~0.77)。CDC7高表达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患者(P=0.028),CDC7高表达是OS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471,95%CI:1.056~5.781,P=0.037)。沉默CDC7可显著抑制HOS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结论:CDC7在OS中的表达上调,可促进OS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有望作为OS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分子标志物。

    2025年01期 v.42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0K]
  • 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实验验证探讨桔梗皂苷D抗鼻咽癌的作用机制

    雷本蓝;杨江平;陈艳芳;黄精纶;张希平;马灿芳;梁钢;焦爱军;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与细胞实验技术,旨在深入探讨桔梗皂苷D抗鼻咽癌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Pubchem、PharmMapper、GeneCards数据库获取桔梗皂苷D及鼻咽癌对应靶点并取交集后输入DAVID数据库中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获取交集靶点蛋白互作网络(PPI)、“桔梗皂苷D—靶点—鼻咽癌—通路”网络模型,筛选获得相关信号通路及核心靶点,对排名前5的核心靶点和桔梗皂苷D进行分子对接。利用CCK-8法、平板克隆实验、伤口愈合实验、Calcein-AM/PI染色分别评估桔梗皂苷D对鼻咽癌细胞增值、克隆形成、迁移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MAPK/ER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潜在治疗靶点115个,GO、KEGG富集分析获得生物过程309个、细胞组分44个、和分子功能83个,信号通路125个,综合PPI、“药物—靶点—鼻咽癌—通路”网络模型以及KEGG富集结果筛选获得MAPK1、HRAS、GRB2、MAPK8、MAPK10等10个核心靶点,其中MAPK1度值最高。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桔梗皂苷D与核心靶点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桔梗皂苷D可显著抑制鼻咽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克隆形成能力,诱导凋亡,下调p-ERK蛋白表达(均P<0.05)。结论:桔梗皂苷D可能通过降低p-ERK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MAPK/ERK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发挥抗鼻咽癌的作用。

    2025年01期 v.42 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7K]
  • LncRNAs调控卵巢癌细胞卡铂耐药的机制和功能研究

    洪旖;陈翠兰;尹富强;刘夏;

    目的:基于表达谱芯片筛选卵巢癌卡铂耐药中的差异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从整体上了解lncRNA响应卵巢癌铂类耐药的信号途径;筛选卡铂耐药调控关键lncRNAs并进行相关功能研究,初步探究分子机制。方法:表达谱芯片筛选两对卵巢癌卡铂耐药和敏感细胞(HeyA8-CBP/HeyA8及SKOV3-CBP/SKOV3)中差异表达lncRNAs;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差异表达的lncRNAs进行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lncRNAs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慢病毒转染构建lncRNA DAPK1-IT1过表达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通过表达谱芯片分析,筛选出在两株耐药细胞中稳定差异表达lncRNAs 161个,其中表达上调lncRNAs 107个,表达下调lncRNAs 54个。KEGG通路富集结果表明,差异表达的lncRNAs显著富集于p53信号通路、溶酶体、粘着斑等经典耐药途径以及PPAR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基于表达谱芯片和RT-qPCR验证,筛选出在两株卡铂耐药细胞中表达均显著下调4倍以上的lncRNA DAPK1-IT1进行功能验证。在卡铂处理下,过表达lncRNA DAPK1-IT1的卵巢癌卡铂耐药细胞SKOV3-CBP的克隆形成能力显著降低,并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于G_2/M期;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lncRNA DAPK1-IT1显著影响细胞周期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lncRNA DAPK1-IT1在卵巢癌卡铂耐药细胞中的表达稳定下调,其表达抑制卡铂耐药细胞克隆形成,阻滞细胞周期,影响细胞自噬,是卵巢癌卡铂耐药调控的潜在关键因子,而p53信号通路、溶酶体、PPAR信号通路和IL-18可能是lncRNAs调控卡铂耐药的潜在途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卵巢癌耐药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年01期 v.42 7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临床研究

  •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识别精神分裂症可用药基因

    廉坤;陈怡兰;张磊;叶帆;高云勇;杨薇;

    目的:寻找精神分裂症(SCZ)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基因。方法:从eQTLGen数据库中获取可用药基因,并将其与SCZ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进行整合。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和共定位分析方法,计算可用药基因的表达数量性状位点(eQTL)与SCZ之间存在共同致病变异的关联。最后采用基于汇总数据的MR(SMR)对共定位的阳性结果进行筛选和验证。结果:SMR鉴定出6个与SCZ显著关联的潜在可用药基因:NMB、IK、FGFR1、SERPING1、EDEM2和CTSS。结论:通过MR、共定位和SMR验证确定了6个可作为SCZ潜在治疗靶点的可用药基因,这些发现为SCZ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

    2025年01期 v.42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血浆醛固酮浓度对血清尿酸代谢的影响

    韦玉霜;李明丽;许名杰;严伯腾;金希慧;麦小游;吴泳贤;黄胜珠;莫曾南;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相关表型与血清尿酸(SUA)水平及高尿酸血症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4年2月在广西南宁市与玉林市两所医疗中心筛查的1 986例PA高危人群。基于横断面观察性设计,采用多重线性回归、二元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评估血浆醛固酮浓度(PAC)、血浆肾素浓度(PRC)、PA与SUA水平及高尿酸血症风险的关系。结果: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PAC与SU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β=0.064,95%CI:0.039~0.090,P<0.001),而PRC与SUA无明显相关关系。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C是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PAC的第3个四分位数(Q3组)和第4个四分位数(Q4组)发生高尿酸血症风险分别为第1个四分位数组(Q1组)的1.390倍和1.717倍。PA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47,95%CI:1.172~2.313,P=0.004)。RCS分析结果表明,PAC与SUA水平(P_(overall)<0.001,P_(nonlinear)=0.192)及高尿酸血症风险(P_(overall)=0.002,P_(nonlinear)=0.192)存在线性剂量—反应关系。结论:PAC与SUA、高尿酸血症存在正相关关联,提示适当控制循环醛固酮水平有助于预防尿酸代谢异常。

    2025年01期 v.42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 血清IgG与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分析

    李贤;蔡淑宇;沈婕;覃兰清;李菊英;杨桢华;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与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12年7月至2020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行肾脏穿刺活检术的IMN病例284例,随访至少12个月,以肾功能进展为肾脏终点事件。根据血清IgG水平分为IgG降低组(<8.0 g/L)与IgG正常组(≥8.0 g/L)。结果:284例IMN患者中,IgG降低组222例,IgG正常组62例,约78.2%患者血清IgG低于正常值。中位随访时间为31.15个月,共有44例(15.5%)出现肾功能进展。与IgG正常组比较,IgG降低组男性比例、大量蛋白尿比例、中危患者比例、血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24 h尿蛋白较高,而年龄、低危患者比例及血清白蛋白、IgA、IgM、补体C3水平较低(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IgG降低组的肾脏存活率低于IgG正常组。COX回归分析提示,校正混杂因素后,血清IgG下降仍是IMN患者肾功能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IgG是IMN患者肾功能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血清IgG下降与IMN患者的肾脏不良预后相关。

    2025年01期 v.42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 儿童扩张型心肌病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研究

    陈成;苏丹艳;覃素元;黄钰钦;叶冰冰;黄滟云;庞玉生;

    目的:分析儿童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21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27例DCM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根据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并探讨基因突变及预后情况。结果:27例DCM患儿,男16例,女11例,年龄0.3~13.7岁,平均(8.5±4.4)岁;基因突变阳性13例,占48.1%(13/27)。两组在年心功能Ⅲ/Ⅳ级占比、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死亡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7例患儿中发现22种基因突变,共有62个突变位点,TTN 21个,占比最高(33.8%),平均随访时间为(19.3±17.9)个月,死亡15例,死亡率为55.5%(15/27),基因突变阳性组死亡6例,包括TPM1基因2例,DMD、DSP、TNNI、TTN基因各1例。结论:基因致病性明确的患儿死亡率高,暂未发现基因突变阳性与儿童DCM首诊时的严重程度及患儿预后方面的显著相关性。

    2025年01期 v.42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 HBsAg对肝切除术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及预测模型构建

    谭迪;龙夏薇;李永强;黎倩;刘钰;廖小莉;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对肝切除术后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肝切除术的178例CRL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HBsAg阴性组(n=160)和HBsAg阳性组(n=18)。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CRLM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分析(DCA)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根据列线图计算风险评分,用X-tile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绘制Kaplan-Meier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差异。结果:HBsAg阳性组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外转移风险高于HBsAg阴性组(P<0.05),HBsAg阳性与术后发生肝内转移无显著关系(P>0.05)。HBsAg阴性组的中位PFS长于HBsAg阳性组(P<0.05),但两组中位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sAg阳性是行肝切除术后的CRLM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93, 95%CI:1.041~3.088, P=0.035),并不影响OS(P>0.05)。ROC曲线、校准曲线和DCA图均说明基于HBsAg构建的预测PFS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校准能力及临床实用性。Log-rank检验显示,低风险组的PFS长于高风险组(P<0.000 1)。结论:HBsAg阳性是肝切除术后CRLM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不影响OS;HBsAg阳性的CRLM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外转移的风险增加,HBsAg阳性与术后发生肝内转移没有显著关系;基于HBsAg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协助预测行肝切除术后的CRLM患者的PFS。

    2025年01期 v.42 11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调查研究

  • 伴童年创伤经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情绪失调及抑郁症状的关系

    冯静;海帆;乔璟;李曦苗;寇学芳;杨世昌;

    目的:探究童年创伤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河南驻马店、新乡两地市1 188名初中生,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患者健康问卷的抑郁部分(PHQ-9)、简版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ERS-16)、青少年NSSI问卷(ANSAQ)进行横断面调查,使用SPSS 27.0进行描述性统计及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AMOS24.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在1 094名初中生中,童年创伤检出率31.08%,中度抑郁及以上检出率18.01%,NSSI检出率21.94%。ANSAQ得分与PHQ-9得分、CTQ-SF得分、DERS-16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HQ-9得分与CTQ-SF得分、DERS-16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CTQ-SF得分与DERS-16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情绪失调与抑郁症状在童年创伤与青少年NSSI行为间呈单独中介和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童年创伤可以通过情绪失调、抑郁症状的中介作用,以及情绪失调与抑郁症状的链式中介作用预测青少年NSSI行为。

    2025年01期 v.42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 湖南省不同留守中小学生亲子沟通现状及其与情绪问题的相关性研究

    谢关情;彭玮婧;程斯杰;胡宓;

    目的:了解不同留守中小学生亲子沟通现状及其与情绪问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湖南省14个市州抽取小学高年级(5~6年级)和初中(1~3年级)在校就读的学生,采用自编的电子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亲子沟通现状和情绪问题现状等,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留守状态中小学生的亲子沟通及情绪问题现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留守亚组下亲子沟通与情绪问题的相关性。结果:10 344名研究对象中,38.4%为留守儿童,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留守状态下,中小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频率、沟通时长、沟通满意度、沟通综合指标及情绪问题发生情况均有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亲子沟通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存在关联,且这种关联在不同留守状态亚组中存在差异(P<0.05)。结论:父子沟通或母子沟通良好为不同留守状态中小学生情绪问题的保护因素,应通过增加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频率、时长,改善其沟通方式,提升父母自身的文化素养等改善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以减少其心理问题的发生。

    2025年01期 v.42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技术与方法

  • 鸡参芪抗癌颗粒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

    李良;吴华锋;何碧钻;庞良承;覃久芸;童建军;唐美花;蒋伟哲;付书婕;

    目的:初步筛选鸡参芪抗癌颗粒的制备工艺,并建立质量标准。方法:以制软材情况、颗粒收率、休止角及溶化性为评价指标,对赋形剂种类进行考察,优选制剂成型工艺。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鸡血藤、人参、黄芪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制剂中人参皂苷(Rg1、Re和Rb1)和儿茶素的质量分数。结果:辅料为可溶性淀粉、甘露醇,最佳制备工艺为主药与可溶性淀粉和甘露醇比例1∶1.5∶0.3。结合课题组前期提取工艺研究结果,鸡参芪抗癌颗粒的制备工艺为:处方量药材第1次加水量9倍浸泡80 min,其余两次均加水8倍量,每次煎煮1 h,共提取3次,过滤并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在1.20~1.30,稠膏与辅料(可溶性淀粉∶甘露醇=1.5∶0.3)按照药辅比为1∶1.8的比例混合均匀制软材,制粒,干燥,整粒,即得。TLC斑点清晰、分离良好,阴性无干扰,专属性强;质量检查符合药典规定;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1、Re和Rb1)和儿茶素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6.96~139.20μg/mL,7.51~150.20μg/mL,7.35~147.00μg/mL和5.86~187.52μg/mL范围内(r值均>0.99),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72%、103.81%、99.66%和106.29%,RSD分别为1.18%、2.33%、1.58%和1.64%。测得3批样品中人参皂苷(Rg1、Re和Rb1)和儿茶素平均含量分别为446.14μg/g、475.91μg/g、559.71μg/g和50.40μg/g,本品每1 g含儿茶素量≥40.32μg,含人参皂苷(Rg1、Re、Rb1)≥356.91μg、380.73μg、447.77μg。结论:该工艺稳定、可行,建立的TLC和HPLC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为后续研发和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2025年01期 v.42 138-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综述

  • 大气污染对结核病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

    郭沛枫;田思帆;高旭;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了全球约1/4的人口,结核病(TB)是当今世界主要的传染病之一,在中低收入国家其疾病负担尤其沉重。大气污染是全球面临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暴露于大气污染是死亡和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大气污染的健康影响在中低收入国家中也尤为明显。目前关于大气污染暴露与TB发生发展的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大气主要污染物[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颗粒(PM_(2.5))和空气动力学直径≤10μm的颗粒(PM_(10))、臭氧(O_3)、二氧化氮(NO_2)、二氧化硫(SO_2)和一氧化碳(CO)]被发现与TB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其中PM_(2.5)和NO_2被多数研究认为可能是危险因素,而且一些实验研究已经揭示了PM_(2.5)与TB发生之间的生物学机制,但上述结果仍存在很大争议,这提示了对本主题进行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如环境空气污染与TB之间的关系得到证实,大气污染的减少很可能会在TB流行地区带来健康益处。

    2025年01期 v.42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 基因编辑小鼠肝癌模型的研究进展

    杨丽超;欧美珍;李盈琪;张起;吴伟成;何敏;

    肝癌作为全球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及病毒感染等多重因素。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迅猛发展,基因编辑小鼠肝癌模型在模拟肝癌病理、筛选药物靶点及深入阐明发病机制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基因编辑小鼠肝癌模型的研究进展,涵盖了基因敲入小鼠肝癌模型、基因敲除小鼠肝癌模型、肝脏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肝癌模型以及水动力转染小鼠肝癌模型等,旨在深入理解基因编辑与肝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为肝癌的发病机制研究及预防治疗提供研究工具和新思路。

    2025年01期 v.42 15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 新年致辞

    <正>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值此时序更替之际,《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全体成员谨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们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以及社会各界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

    2025年01期 v.4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 下载本期数据